靠谱配资炒股平台_可靠的配资股票开户_炒股杠杆开户申请

炒股杠杆开户申请
配资之家点评 1950年,地主家搜出一张欠条落款朱德,朱德:让他来北京
发布日期:2024-11-05 23:08    点击次数:118

配资之家点评 1950年,地主家搜出一张欠条落款朱德,朱德:让他来北京

招商安和债券A为债券型-混合二级基金,根据最新一期基金季报显示,该基金资产配置:股票占净值比10.1%,债券占净值比86.19%,现金占净值比0.25%。基金十大重仓股如下:

新中国成立后,全国深入开展解放工作,“减租退押”运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在一个破落的地主家里,工作人员搜出一摞借据,本以为抓住了他盘剥劳苦大众的罪证,却在其中一张借条的落款处发现了朱德朱总司令的名字。

堂堂国家元帅怎么会和一个地主有关联?他为何要向一个地主借钱?这张纸条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朱德司令又是怎样解释这件事情的呢?让我们一起来一探究竟。

(朱德)

地主家搜出朱德的100元欠条

1950年,虽然新中国已经成立,但是很多地区老百姓的生存问题却还没有完全解决。一直以来,土地都是农民的生存之本,封建残留下,一些地主土豪对老百姓的剥削,让很多老百姓仍旧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再加上战争带来的创伤,吃饭问题便成了政府首要解决的问题之一。虽然政府采用了征收口粮的方式解决了一些麻烦,但这并不是长久之策。这种情况下,土地改革迫在眉睫,为了从根本上改善我国农民的生存条件,政府颁布了新的土地法,开启了农民土地所有制。

按照新政策,针对地主、富农进行“减租退押”政策,也就是从地主家没收来的土地,全权归到农民百姓手里,这让广大农民看到了希望,大大保障了农民的权益。

当然这对农民百姓来说是天大的好事,但对一些地主来说却是把自己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基业拱手让人。在考虑到了这一点后,政府为了保证这场运动的顺利进行,派人挨家挨户地进行工作。

他们挨个来到地主家里,将地主手里的借据、欠条等进行集中销毁。这天工作人员来到有着几千年历史文化的古老文明县城,四川长寿县的一个普通村庄中。在一个姓傅的人家中,工作人员翻箱倒柜,一番搜查后翻出了一沓借据。

本来这家人世代都是地主,借据比较多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工作人员开始一张张检查,突然一张写着“借得傅德辉名下大洋100块”的借据映入了眼帘,众人看着这张落款处写着“朱德”二字的借条,不禁心生疑惑。

旧时候借条

虽然经过历史的沉淀,纸张俨然已经泛黄,但是落款处的两个大字却依然清清楚楚地摆在那。其中一位工作人员曾经有幸见过朱司令的笔记,觉得倒有些相似,但是一个普普通通地主怎么会和朱司令扯上关系呢?还是这种债务关系。

几人面面相觑,觉得这世上重名的还是比较多的,但是万一是真的呢?纸上写的朱德就是那个立下赫赫战功的朱德元帅,那这件事就得重视起来了。事关重大,几人将这个叫傅德辉的人叫过来,向他询问。

“这张借条是谁和你立下的?”“是北京的朱德总司令。”傅德辉神色自然,并不像在说谎。工作人员还是不太相信,觉得他是在信口雌黄,给朱总司令身上抹黑。又追问了几次,傅德辉还是十分笃定地回答。

(影视剧中的地主)

工作人员一时间不知道如何是好,毕竟此事牵扯到了堂堂开国元勋,几人互相对望,最后还是决定将此事汇报上去。长寿县相关部门得知后,立刻对这户人家展开了调查。

傅德辉一家祖上世世代代都是地主,而且在经营方面很有一套,傅家家境十分优越,积攒了大量的财富,但是傅德辉却不是那种十恶不赦的剥削地主。傅德辉的父亲从小就十分重视傅德辉的教育,而且他自己从小也十分喜欢读书。

和其他地主不同,他的父亲从不欺压百姓,经常帮助一些困难的人,且不求回报。而傅德辉在父亲的影响下也十分善良,乐于助人。稍大一些的傅德辉,在看书的过程中对革命产生了一腔热血,也蕴藏了浓烈的爱国情怀。

天资聪颖的傅德辉在学校深受老师同学们的喜爱,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北京大学化学系。面对日渐衰败的祖国,傅德辉格外的努力,他希望自己能为国家奉献出微薄之力,实现他实业报国的理想。

朱德回忆与傅德辉往事

对于这件事地方政府也不敢轻易下结论,于是经过层层上报,最终传到了中央,也传到了朱德的耳朵里。朱德十分激动,并亲自回复了一封信件:“德国留学期间有傅德辉此人,却向其借款100元整。”得知此事属实,众人皆感到震惊。

朱德徘徊在办公桌前,陷入了深深的回忆之中。1909年,因为局势动荡,朱德的科举之路也终止了,此前他曾开设过学堂,希望给国家培养更多的人才。但是面对统治阶级封建腐朽的思想,家境贫寒的朱德意识到仅靠教育是没法改变现状的,于是他选择弃笔从戎,步入讲武堂步兵科。

凭借着过人的胆识,年仅23岁的他在战场上立下了赫赫战功,他骁勇善战,几年内就已经成为了一个带兵如神的将领。而这期间他也阅读了大量的马克思书籍,受到了深刻的影响,也让他一度看到了救国的希望。

本来以为自己从此将有一番作为,但1922年,他看着国内军阀混战的局面,一时间他心生迷茫,内心的革命火焰也燃烧得更加炙热。他千里迢迢找到陈独秀,向他表明自己想要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心意,但是却遭到了拒绝,朱德有些失望,但他没有放弃。

他觉得是自己学识浅薄,还没有加入党的资质。于是本来生活顺风顺水的他不顾父母的劝阻,果断的放弃了自己的大好前程,来到德国学习,将希望寄托到马克思主义中,希望可以用自己所学,找到救国之路。

经过一个多月的航行,他终于抵达德国,而当时的朱德已经是一个中年人了,来到德国的他有许多不适应的地方。一个人漂洋过海,最大的问题便是语言不通,而朱德家境也不富裕,他只能一边学习一边打工。

他日夜不分地从语言学起,短短几个月便可以与人进行一些简单的日常交流。他不断地阅读书籍,在书中学到的知识让他受益颇多。在留学途中,他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好友。

(周恩来、毛泽东、朱德)

其中也包括周恩来等人,周恩来对一心向党又积极上进的朱德颇有好感,于是介绍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让朱德也更加坚定了自己选的这条路。他不断地努力学习共产主义思想,带领学生们投入到革命事业中,经常参加会议,以及各种工人运动。

1925年,国内爆发了轰轰烈烈的“五卅运动”,朱德知道后也十分震怒,他与同伴们一同声援,加入了工人运动。因为他总是参加在革命第一线,德国警察早就对他有所注意,这一次不幸被德国警察逮捕了。

按理说,一般被逮捕的人员关三天也就放出来了,但是因为朱德是共产党员的身份,他一直被关在狱中。后经党组织的调解,朱德被保释出来了,但是他也遭到了德国政府的驱逐,限他在规定时间内出境。

这让朱德一时间不知所措,所幸党组织了解了朱德的情况,决定让他去苏联继续学习。朱德对于这个决定可谓是十分满意,去苏联学习更有利于他思想上的进步,何乐而不为呢,但是他又遇到了新的难题。

勤工俭学的他本就生活得十分艰难,此次去苏联的经费也得自己想办法,一时间他犯了难。他舍不得放弃这么好的机会,但是无奈,他确实承担不起去苏联的费用,朱德十分沮丧,正当他准备下定决心放弃时,傅德辉向他伸出了援手。

傅德辉在大学毕业后,没有停止自己学习的脚步,而是选择出国留学继续深造,他期盼自己能学有所成,然后报效祖国。和大多数留学生不同,他们出国必须勤工俭学才能勉强维持生计,而傅德辉在来到德国之后却从来没有为生存问题发过愁。

家境本就不错的他同时还在课余时间到校外做着兼职,傅德辉精通德文,他一边读书,一边做着一些翻译工作。他勤奋上进,在留学期间打工兼职挣来的钱,他还用来开了一间豆腐作坊,而这间作坊后来也成为了一些进步学生的秘密据点。

他与朱德是经其他留学生介绍认识的,在异国他乡有祖国的亲人陪伴是多温暖的一件事,再加上两人有着共同的救国理想,友谊也越来越深厚。此后朱德经常找他帮忙翻译一些革命书籍,向他求教,傅德辉为人豪爽,自然也十分乐意帮助他。

傅德辉生性纯良,没有富家子弟的坏毛病,为人仗义,对待同学们也十分热情,家境条件不错的他成了同学们借钱的首要对象。傅德辉也不吝啬,只要有同学需要帮助,他总会慷慨解囊,尽力帮助他们。

而这些学生品德也不错,基本上所有人在向他借钱时都会打下一张欠条,而他为了维护同学们的自尊心,也欣然接受,并将这些借条保存起来,他这样做不是为了要债,只是为了做个纪念罢了。而后来,他也没有主动向任何人去要债。

在听说了朱德的困境后,傅德辉十分佩服他的革命热情,二话不说拿来一百大洋,朱德十分感动,也没有扭扭捏捏地拒绝,当即写下一张借条。他十分感激地向傅德辉保证:“今日恩情我定当铭记于心,来日将涌泉相报。”

傅德辉小心翼翼地将借条保存起来,这也成了两人最后的交集。两人有着共同的救国理想,却选择了两个不同的方向。傅德辉选择实业兴邦,而筹得经费的朱德选择前往莫斯科继续学习,两人的友谊也承载于这张小小的借据中。

朱德亲自接见傅德辉

朱德是一位伟大的军事将领,这么多年来一直坚守职责,为人民服务,众人皆没有想到这样一个立下汗马功劳的人竟然会与一个地主有牵连,而且还向其借过钱。其实傅德辉家里的欠条都是留学期间,同学们向他借钱打下的条子,他并没有做什么坏事。

因为家中基业多,他被划分为“地主”,成了改造的对象,调查组不知真相,傅德辉也被扣上了在世人眼里自私阴险、剥削农民的地主的帽子。所幸因为这张借条,他的名字再次传入了朱德耳朵里,也让他避免了蒙受一次不白之冤。

有了老友的消息,朱德马上向当地政府打听情况,他亲自向政府解释了这一情况,给政府递了一封说明信,他还强调:“傅德辉不是个坏人,他是一个难得的科学人才,不要为难他!”

两人分别几十年,朱德十分怀念这位老友,在听说了傅德辉的近况后,他提出了让傅德辉来北京的想法。几十年未见,两人也发生了一些大的改变,朱德亲自迎接,看着两鬓斑白,皱纹横生的彼此,他们难掩心中的欣喜,紧紧地拥抱在了一起,泪水忍不住夺眶而出。

两人迫不及待地畅谈了起来,了解着彼此这些年的生活。当年朱德在借到经费后,立刻就踏上了前往苏联的征程,在苏联,他近距离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对革命也理解得更为透彻。

不久,国内北伐战争爆发,朱德便回国开启了他的革命之路,从两万五千里的长征再到抗日战争。他奔波在全国各地,日理万机,在战场上挥洒着自己的一腔热血,直到人民解放,新中国成立。

而傅德辉没多久也结束了自己在德国的留学生涯,他回到四川老家,希望将自己所学回报到家乡的建设之中,他将救国的希望放在民族工业上,他和朋友合作建立起了一家水泥厂。

水泥厂发展的还算不错,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当地的经济状况。但是随着工厂越做越大,合作人之间也出现了矛盾。几人之间互相攀比,谁也不服谁,产生了嫌隙,最终也走上了倒闭的道路。

暴脾气的傅德辉干脆分道扬镳,看清了人心在利益纷争前的不堪一击,他十分难过。其实他的选择并不是错误的,只是时机不对罢了。心灰意冷的他愤然回到家中,继承了祖业,不再出去闯荡,凭借着殷实的家境,这么些年他过得倒也不错。

朱德在回国后曾想过找到傅德辉,向他还钱,但两人事业重心不同,朱德一直忙于革命,加上通讯不便,两人也彻底断了交集。傅德辉后来虽然知道朱德已经完成了自己的远大抱负,但却一直没有用此来换取回报,可见他对朱德也是真情实意。

朱德帮其介绍工作

朱德一直没有忘记这张借条,也没有忘记这个给予他重大帮助的革命战友,这次偶然间得到了他的消息,内心十分欣喜。听傅德辉讲了自己这些年的生活,朱德实在同情他的遭遇。

他觉得傅德辉是有自己的才华的,他一心报效祖国,而且曾赴德国留学,如今一直守在家里,对他的才能是种浪费。此次因为这张借据重新见到了昔日好友,面对百废待兴的国家,他的心中也萌生了一个想法。

他希望傅德辉能够找回自己的理想,不要陷在别人的过错里不能自拔,应该充分实现自己的价值,找回自己当初的理想。一方面他可以再次实现自己实业救国的目标,另一方面他也想报答他的恩情。

在朱德的开导下,傅德辉逐渐找回自己的初心。那段时间,朱德不断地带他参观各个大学和工厂,让他全面了解新中国的现状。而他也在北京进行了三个多月的系统学习,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这也让长时间封闭在山沟里的他大开眼界,他奋发图强,多年积累在心中的阴郁也一扫而空,他没有辜负老同学对他的期望,重新找回了为国家办实事的动力。鉴于傅德辉没有做过欺压老百姓的事,朱德向组织上介绍了傅德辉。

他向组织表明:傅德辉是个人才,可以把他的长处发挥到祖国的建设之中。组织上也认可了傅德辉的能力,给他举荐了与其抱负相关的工作。傅德辉本以为自己将会这样平平无奇的度过自己的余生,却没想到他还能继续为国家出力。

回到四川后,他被任命为工业厅化验室主任,在这里,他的才能得到了展现。几年后,他又在西南工业部从事着化学工业方面的研究和教育工作,让自己的余生在国家的建设中继续发光发热,充分发挥着自己的价值。

真正的友谊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朋友是在你人生低谷的时候慷慨解囊的那个人。一张轻薄的纸条,却承载着千斤重的深情厚谊,它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被掩埋,它重新面向世人的那一刻,这份浓厚的情谊也再次散发出了耀眼的光芒......